石窟寺
地理位置:河南郑州市河洛镇寺湾村
【历史沿革】
石窟寺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区东北的河洛镇寺湾村,坐落在黄河南岸、伊洛河北岸、邙岭之下的大力山。石窟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一说景明年间(500~503),原名希玄寺,宋代改称“十方净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佛教石窟。
石窟寺
据唐龙朔二年(662)《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记载,北魏孝文帝在此创建伽蓝。明弘治七年(1494)重修碑载:“自后魏宣武帝景明之间,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世无能烛其数者。”嗣后东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相继于此造窟凿像。现存石窟前的木构建筑为清同治年间所修。寺南临洛水,背依大力山。山的上部为厚4.50米的黄土层,下为岩石层,露出地面的部分厚20米。石窟群就开凿在岩石层上。现有主要洞窟 5个,千佛龛1个,摩崖造像3尊及历代造像龛328个。总计大小造像7743尊,造像题记及其他铭刻186则。造像题记包括北魏3则、东西魏10则、北齐29则、北周2则、唐代85则、宋代2则、时代不详的30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石窟寺各窟被盗严重。第 3、4、5窟及千佛龛被泥砂淤埋三分之二以上。1954年清理了各窟内的淤土,新建了石窟寺保护房。1973年以后,国家多次拨款对石窟寺进行了全面化学合剂技术粘接、勾缝、修补。另外还修建了大型排水沟,扩建围墙和其他建筑。1954年起由石窟寺小学负责保护。1987年建立巩县石窟寺文物保管所。
开凿于北魏的石窟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一个,小佛龛255个,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个,碑刻题记200余块。其中的《帝后礼佛图》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石刻图雕(另一处位于龙门石窟的已不存在),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石窟寺背山面水,环境幽雅,风光秀丽,被称为“溪雾岩云”的圣地,“石窟晚钟”为巩县八景之一,1982年国务院将石窟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级景区。
寺庙风格
石窟寺是继洛阳龙门石窟之后开凿的,它把佛教艺术的外来影响同中原汉族艺术相结合,摆脱了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瘦的特点,代之以面貌方圆,神态安详,多呈静态造像风格。因此,这里的雕刻既保留着北魏浓重的艺术特点,又孕育着北齐、隋代的雕刻艺术萌芽,形成由北朝向唐朝过渡的一种艺术风格,在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巩义市石窟寺在总体设计上突出的是利用窟内外壁面上端宽大的二方连续形式的边饰,造成整体格局上的完整和宏丽基调。窟内雕像位置的安排则以观者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坐佛二立佛为主,加上两壁整齐划一的小千佛,给人以一种繁盛崇高的审美感受。当观者返身离开石窟面对大门内侧又是场面肃穆的大幅礼佛图,尤能加深观者虔敬的宗教印象。
更多内容请上:众善寺院建筑http:// charitychinese.com,佛,佛教,佛教音乐,经书。你还可以通过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来了解更多的佛教资讯,众善联盟欢迎你的加入。同时你也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来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