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河南安阳市安阳县区西南25公里的宝山山谷之中
【历史沿革】
灵泉禅寺是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公元546年修建的。道凭法师一生致力于佛法的弘扬,相传到处化缘,终于有一天他来到南坪村,见此处山青泉碧,颇合禅意,遂不再云游四方。就在此处大兴土木,开始创建灵泉禅寺,自此香火不绝。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以来,不断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终上升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隋文帝开国后,想通过提倡佛教教化民风,因此于公元591年,下诏灵泉禅寺主持灵裕法师(道凭弟子)到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相当现在的佛教协会主席)这使灵泉禅寺第一次获得了全国性的知名度,也由此奠定了“河朔第一古刹”的基础地位。唐代佛教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灵泉禅寺则成为北方佛教的圣地。
灵泉禅寺
寺院简介
灵泉禅寺原名宝山寺,是河朔第一古刹,北方佛教圣地,全国最大的浮雕塔林,俗称“万佛沟”,又名“小龙门”,有石窟247座,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摩崖浮雕塔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位于市区西南25公里的宝山山谷之中,周围八山环抱,状若莲台。灵泉禅寺原名宝山寺,为东魏武定四年(546年)高僧道凭法师所创。591年隋文帝杨坚诏请寺僧灵裕法师到长安,封为全国最高僧官“国统”,统管全国寺院僧尼。唐代,寺中高僧内不乏王子帝后,仍为全国佛教中心,号称“河朔第一古刹”。现存单层石塔一对为我国最早石塔之一,精美的唐代九级石塔一对,隋狮一对,唐碑3通。寺院东西两山计有石窟247座,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摩崖浮雕塔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历史
把灵泉禅寺称为中原的“莫高窟”一点也不为过。位于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南的灵泉禅寺距今有已经1400余年的历史,虽然现在已经荒芜了数百年,但风采依然,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壮观,其气势和文化含量绝对是重量级的,1996年被确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灵泉禅寺是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公元546年修建的。道凭法师一生致力于佛法的弘扬,相传到处化缘,终于有一天他来到南坪村,见此处山青泉碧,颇合禅意,遂不再云游四方。就在此处大兴土木,开始创建灵泉禅寺,自此香火不绝。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以来,不断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终上升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隋文帝开国后,想通过提倡佛教教化民风,因此于公元591年,下诏灵泉禅寺主持灵裕法师(道凭弟子)到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相当现在的佛教协会主席)这使灵泉禅寺第一次获得了全国性的知名度,也由此奠定了“河朔第一古刹”的基础地位。唐代佛教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灵泉禅寺则成为北方佛教的圣地。
灵泉禅寺
佛教讲究心诚则灵,因此扩大佛寺和雕刻佛像成为心诚向佛的外在标志。灵泉禅寺虽然早以不复存在,但遗址宏大,从中仍可以想见当年佛事兴盛的情景。寺院的后山,善男信女们不断造佛立碑,一直持续到北宋末年,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石刻佛像,被后世称为“万佛沟”。
唐代国力强盛,尊佛也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佛教也因之获得到了近于“国教”的地位,灵泉禅寺的住持相当于国师,灵泉禅寺在唐代进入一个顶峰。这也从灵泉禅寺的规模遗存中得到映证。
冬日的灵泉禅寺,一片苍凉。寺门“灵泉禅寺”匾额雄风犹在。隋文帝以其雄才大略一统中国后,致力于民生建设,弘扬佛法以教化民风成为他稳定统治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这项措施后来一直被延用。相传“灵泉禅寺”这四个字就是隋文帝御笔亲提,这也是为数不多的皇帝的笔迹,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山门旁那静默不语的隋代石狮也是为数不多的隋代遗存。门前的汉白玉石桥也考证也是隋代遗存,桥洞雕刻二龙戏珠的简练刀法和唐代极富精工刀法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仍然逼真细致。
寺院景观
中国最大的摩崖塔林
灵泉禅寺摩崖塔林位于安阳西25公里灵宝山南麓崖上。因山就势,每层塔龛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共有塔龛156座,其中40座有塔铭题记。塔龛名称有灰身塔、支提塔、像塔、灵塔、散身塔、碎身塔、影塔等。时代自隋至宋,称之“宝山塔林“。这是一处记念性名僧墓塔群,塔铭记载来自豫北一带宝山寺、灵泉禅寺、慈润寺、光天寺、大云寺、圣道寺、妙福寺、报应寺、圆藏寺等著名寺院。已故僧人称号有:法师、论师、律师、禅师等,这处摩崖浮雕塔林,同著名的嵩山少林寺塔林南北呼应,各具特色。其规模之大,时代之早,当为全国之最。
更多内容请上:众善寺院建筑http:// charitychinese.com,佛,佛教,佛教音乐,经书。你还可以通过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来了解更多的佛教资讯,众善联盟欢迎你的加入。同时你也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来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