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院
地理位置:上海上海市崇明县陈家镇乡协隆村
【历史沿革】
安乐院位于陈家镇协隆村,始建于明末清初(约1644年后),曾有庙房十余间,抗日战争时期该寺被毁,后由古若法师筹资修复。“文化大革命”期间,安乐院被当地村委会占用。
安乐院山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乐院落实宗教政策房产全部归还。1995年8月,经崇明县人民政府批准,安乐院临时登记恢复宗教活动。此后建起大殿及附属用房,当时占地四亩一分六厘,共计1021平方米,监院为净因。
近几年来,经比丘尼净因、羡贤等法师努力,寺院重兴,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沪、崇两地信徒的资助,修建、扩建庙房二十多间,并筑围墙,目前占地2772平方米,院内佛像、经书、法器、家具等一应俱全,已初具规模,比丘尼均戒行清净,坚持早晚功课,在当地信众中具有较高威望。
安乐院庭院
2010年,安乐院进行了重新修建,在原庭院前新建起了挑高两层的单檐山门殿,正门石刻镶嵌匾额“安乐院”三字为崇明县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无为寺监院玄洪法师所题,左右两侧有“佛历2554(2010)年”所书“天堑变通途超越轮回解脱道,江流归大海深广圣教安乐院”的对联,既歌颂了安乐院山门前新贯通的崇明长江大桥通车后为崇明岛人民所带来的无穷便利,又喻意佛教江流入海的深广神圣。
安乐院大雄宝殿
进入山门殿为一座中型庭院,右侧有三层面宽五间的楼房作为僧寮,前有一灰瓦檐红柱回廊与院内北厢房前走廊相连。庭院正中立有一汉白玉石雕持箧菩萨立像,其后为江南民居式一长排灰瓦殿,正中为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等诸菩萨,大殿前有灰瓦檐回廊贯通南北厢房。
安乐院与临近的德云村清净庵为姐妹尼庵,彼此常相往来,她们共同见证了崇明岛的历史变迁,更目睹了跨海大桥使崇明成为与陆地联结的“世外桃源”之盛世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