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庵
地理位置:上海上海市崇明县新民镇平南村
【历史沿革】
观音庵原址位于上海市崇明县新民镇平南村,后迁至上海市崇明区堡镇堡镇南路83号天妃宫。于2002年开始扩建,占地七亩,重建用地面积1800平方米,主要是利用天妃宫原建筑格局并对旧建筑加固改造,投资四百万元,由崇明区佛协与观音庵自筹资金。崇明观音庵有三次迁址之历史。观音庵前身为“花沙城隍庙”,民国初期改为尼庵,始定名观音庵,该庵因临江滩,塌沉于江中。民国二十年(1931),由信徒发起重建,新址位于崇明县谢家镇北,故又名“谢家镇观音堂”。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新民镇平南村又迁建起“观音庵”。“文化大革命”期间,观音庵受到破坏。1979年起,观音庵恢复宗教活动。
寺院简介
观音庵
堡镇“天妃宫”又称“天后宫”,始建于清朝后期,据1984年版《堡镇志》记载:昔日天妃宫寺庙规模较大,内有正殿,供天后娘娘,殿后有三棵古银杏,殿旁有两埭两层楼砖木结构的厢房,做僧侣宿舍用。殿旁前一埭平房,设有戏台,当地渔民出海前常去烧香念佛保平安。解放前,国民党军队曾一度驻扎在天后宫,寺废。解放后,被海洋渔业社占用,1964年堡镇镇办燎原电器厂搬入,并在殿南空地建厂房。天妃宫唯留大殿和两层楼厢房躯壳,墙壁斑驳陆离,重椽杂草丛生,昔日天妃宫雄姿依稀可寻。
观音庵
观音庵于2002年开始扩建,占地七亩,重建用地面积1800平方米,主要是利用天妃宫原建筑格局并对旧建筑加固改造,投资四百万元,由崇明县佛协与观音庵自筹资金。2004年观音庵新建工作启动,建主殿三身殿一幢三层,高度21.8米,建筑面积1203平方米;僧尼寮一幢三层,高度16.2米,建筑面积1885平方米;山门一幢一层,高度12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合计建筑面积3248平方米。
据观音庵现任住持尼释正兴(崇明本地人)讲,观音庵以弘扬佛法之宗旨,为使世人近善近德而齐贤齐圣,共入无忧海,奉行观音菩萨之愿之行,故名“观音庵”。走近观音庵,朝南面对堡镇港的为观音庵山门楼,分为三“解脱”门。进山门楼后正中为观音庵的独特正殿,名为“三身殿”,该大殿为四方型,三层重檐呈塔型逐层内缩,取名以佛祖的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为缘起,故名“三身殿”。该殿地上建筑分为应身殿、报身殿、祖师殿三层,地下室为法身殿,分别供奉相应的佛像和经塔。三身殿后为僧楼,对整庵成环抱之势,有三层,内分客堂、法堂、经堂、共修堂和僧俗生活区。
观音庵
崇明有两大港口,其一是南门港,其西有“天后宫”,已更名改制为佛庵“净律庵”;另一港是堡镇港,其原有“天妃宫”亦改建为现佛庵“观音庵”。这两家以“天后”、“天妃”为名的庙祠转化为佛庵的过程也表明了崇明原来的出海祈平安信仰已逐步为佛教信仰所替代,但无论是“净律庵”还是“观音庵”都着重保留了以观音殿和观音信仰为主线来继承发展的原“天后宫”、“天妃宫”妈祖信仰的痕迹。
观音庵有三次迁址之历史。观音庵前身为“花沙城隍庙”,民国初期改为尼庵,始定名观音庵,该庵因临江滩,塌沉于江中。
1995年7月,经崇明县人民政府批准,观音庵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建有大殿、韦驮殿、厢房等庙房,占地五亩三分九厘,建筑面积1160平方米,监院先后为愿定、正兴。
2002年,经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复同意,观音庵迁移至崇明堡镇在原“天妃宫”旧址内重建,观音庵原址房屋全部拆除,土地退地还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