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浙江温州市雁荡山大龙湫景区锦溪岩畔
寺院住持:了法法师
【历史沿革】
能仁寺是雁荡山十八古刹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浙江省温州雁荡山大龙湫景区锦溪岩畔,东南对火焰山和戴辰峰,燕尾瀑位居其北,可远望观音峰。
寺院简介
能仁寺初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南宋以后,能仁寺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鼎盛时期,有僧人三百,香客每日千人,成为全国30所最著名寺院之一。寺中有一大铁镬,高1.38米,直径2.4米,镬重18500公斤,系1092年(北宋元祐七年)所铸,所以又称大镬寺。能仁寺虽然多次遭受兵燹逐渐衰败,但历代高僧大德的薪火传承,为能仁寺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成为雁荡山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 1999年,能仁寺拉开了重建序幕。
寺院格局
浙江温州能仁寺大雄宝殿
在当地旅游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一座气势宏伟、规模庞大的寺院又呈现在眼前。重建的能仁寺,总投资1000多万元,占地面积25亩,仿宋式建筑风格,现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钟鼓楼、竺摩法师书画馆等建筑近20处,其建筑群体起伏跌宕、大气磅礴。
能仁寺的重建落成,将成为雁荡山一个重要的旅游文化胜地,从而进一步丰富雁荡山的旅游文化内涵,推动雁荡山旅游的发展,进一步拓展雁荡山旅游市场。
寺院历史
据旧志记载,唐代兴盛佛教,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舍宅筑基,名福业院,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改称报国院,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称承天院,政和七年(1117)改称能仁院。能仁寺殿宇宏伟,气势雄浑,四周环水,原占地70亩,约占镇区面积的十分之一,与寺相连的石桥也有五座,可见规模宏大。原能仁寺建筑左右对称,山门直对天仙桥,桥南大路横亘,苍松夹道,名“松路”,山门往北为金刚殿、大雄宝殿、华严阁,金刚殿前有参天银杏两株及砖塔两座,正殿东有陆宣公祠,西有鲁班殿、功德林,大殿前有钟楼鼓楼,东西对峙,在华严阁后有地藏殿,东为米业公所,西为蚕皇殿与丝业公所。近年有关部门对古寺逐步进行恢复,已初现古刹风韵。
在能仁寺中还保存有古银杏一株,树高23米,树围6.4米,树龄达1511年,系嘉兴全市树龄最长的古树,也是浙江省农林厅记载的省内最大树龄的银杏树,园内建有银杏园。园内墙上有重建能仁寺禅堂碑记、能仁寺碑记略、能仁寺松路碑记、重建能仁寺功德林碑记等石碑。
能仁寺西北还有问松桥一座,相传高宗随南宋杀伐至此,问松树云:“前不可去耶?”松树点头,高宗过桥后,桥亦随断,追军不得渡而去。此桥1992年重修。桥东有小灵鹫山馆,碑刻现保存在市区揽秀园内。
更多内容请上:众善寺院建筑http:// charitychinese.com,佛,佛教,佛教音乐,经书。你还可以通过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来了解更多的佛教资讯,众善联盟欢迎你的加入。同时你也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来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