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浙江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东一村
寺院住持:传喜法师
占地面积:约20000平米
【历史沿革】
慧日禅寺位于瞻岐镇东一村,前身慧日庵始建于天福5年(公元940年)。慧日禅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约600余年,相传系宁波鄞州区瞻岐镇东一村谢氏太公所建。
慧日禅寺
寺院格局
群山怀抱之中的慧日禅寺依势而建错落有致,自外而进依次为山门、放生池、观音殿、三圣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慧日讲堂,以及一口永不干涸的龙钵泉,寺内佛像庄严景色秀丽,寺左的青龙溪和山门前由东到西倒淌溪,形成了双龙拜佛之势围绕着寺院,殿前殿后均有一片苍翠的小竹林,硕大的灵芝向世人昭示它独有的生存环境,这里是一处难得的清净优雅的修身之地,今天的慧日禅寺与爱国法师性海法师有着甚深的渊源,性海法师的善举增进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友谊,也传达了今日台胞的殷殷乡情,以慧日禅寺为依托海峡两岸进行着广泛的文化交流,使得博大精深的东方佛教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慧日禅寺无论从佛殿建设还是寺院内保存的绘画、铭刻、图书、对联、诗词、书法,都是研究古代历史和艺术的宝贵资料,也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意教育的教材,寺内目前保存完好的有佛教高僧悟公上人、白光法师、广修大和尚、大书法家柳公权等名人留下的提额、石刻、匾额和书法墨宝。
慧日禅寺建筑
历史传说
据史料记载:“在县东阳堂乡太白里十一都二图,太白里之名肇于宋,十一都肇于元,二图肇于明。国朝因之。宋时太白里,恐至天童街而止。然瞻岐广修寺,实兴于石晋(指石敬堂建立的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未知尔时居人何如,寺今为慧日庵。”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在瞻岐三十里一动的天童寺早已殿宇辉煌,香火缭绕了。而瞻岐尚处于海潮出没中,山岱里稀有人烟。古代的僧人喜欢选择在深山僻岱中结茅为庐,独身修行。天童至瞻岐有大岭山道相通,一位来自天童寺的僧人就在此处落脚了,此便是最早的广修寺。由于人烟稀少,广修寺在维持了一段时期后,最终还是僧去寺空,任由那简陋的茅舍在风雨中飘摇。
明嘉靖初年,瞻岐宝树堂之谢氏一族自始祖启一公立基业以来已历六世,合族昌盛,人才辈出。五世孙谢佩,号静溪,才学出众,蜚声乡外,官拜福建布政使司都事。离乡赴任前嘱族人将所建厅堂名之为“培德堂”,祈望孝子贤孙世代重德。时由静溪公之子畏斋公接任培德堂族内事务。畏斋公勤知稼,毕生好学。待两子成家立业后便乔迁出谷,自选上保庙前(在寺之南处)迤北溪之山脚,筑别舍数间为书斋。耕作之余,勤于攻读,养心修性,自怡其乐。其所选地基恰好是广修寺的遗址。自静溪公赴闽履职之后,贤徳慈祥的老夫人滞留家乡,课子持家,不辞劳苦。老夫人笃信佛教,晚年之际,嘱子辟一清静之地让她虔诚静修。畏斋公侍亲至孝,便腾出书斋,为母装修成佛堂,并供奉南海观音菩萨一尊,冠之名曰:“山园庵”。自此以后,隐山脚下便有了日夜不息的诵经念佛与木鱼之声。
老夫人仙逝数十年后,畏斋公寿至99岁高龄善终。他积一生之体验,深感人生静修功德无量,弥留之际嘱孙辈日后须永久保留佛堂,勿使颓废。后辈数代儿孙遵先祖之遗嘱,遂将山园庵逐渐扩展,后便成了培德堂族人的香火庵,并易名为“慧日庵”。此时,庵堂正中始有三间佛殿,东西两廊亦建数间寮房。加上殿后的小竹林,殿前大院子,面积已达5亩之余。此后,慧日庵内始由僧人当家。
更多内容请上:众善寺院建筑http:// charitychinese.com,佛,佛教,佛教音乐,经书。你还可以通过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来了解更多的佛教资讯,众善联盟欢迎你的加入。同时你也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来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