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寺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市彭州市城北口
寺院住持:素全法师
【历史沿革】
龙兴寺坐落在四川省彭州市城北口,始建于东晋(337年)初名“大空寺”,梁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志公禅师扩建寺院,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更名“大云寺”,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诏号“龙兴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废寺为闲地,次年三月武宗驾崩宣宗继位,大中二年(848年)预知禅师重建龙兴寺,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寺院占地80多亩,有正殿四重,配殿多座,塑像100余尊,常住僧人100多人,住房150余间。清末缅甸国王赠送玉佛一尊,印度国王送舍利子《贝叶》、日本国赠送大藏经,古寺由以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闻名天下。
龙兴寺山门
寺院简介
龙兴寺历来高僧辈出,素有“七佛胜地”之美称,享誉西蜀。东晋时印度佛图澄禅师、梁朝志公国师、唐代悟达国师、道因禅师、五代预知禅师、宋代圆悟国师、明代智中一天国师等都会在寺内驻锡。唐、宋、元、明、清以来,龙天护佑,香火兴旺,久盛不衰。时到1949年国内解放战争后期,川、康两省高级将领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三将军在龙兴寺藏经楼集会,宣布和平起义并通电全国,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的大血战。在此期间,龙兴寺僧众搞好后勤服务、提供食宿28天,促成了起义圆满成功。龙兴寺在金国寺院中首先作出爱国爱教的表率,所以该寺不仅在四川宗教界享有盛名,而且也是著名的革命纪念胜地。至本世纪40年代,龙兴寺占地八十多亩,有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正殿四重、配殿多座,四周红墙环护,寺后假山巍峨,古木参天。该寺布局规整合理,风格古朴,走廊连接,精美典雅。龙兴寺常住僧众一百多人,是川西平地上一座规范的十方丛林,也是开期传戒的大寺。寺内藏有清末缅甸国王赠送的玉佛,印度国王赠送的舍利子、《贝页经》,日本国增送的大藏经(这些珍贵文物现存市文管所内),古寺由以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闻名天下。
寺院历程
1949年,正当蒋介石坐镇成都部署川西平原决战的关键时刻,国民党川康将领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毅然来彭聚龙兴寺,共谋起议大计,一时龙兴寺成了起义军总部。作为川军前辈的能海法师恰在此讲经,也参与其事。龙兴寺内所挂联语,已寓起义图新之意,当时龙兴寺僧人不分宵旰,殷勤接待安排食宿。12月7日,刘、邓、潘三将军在彭县发出起义通电,川省战局为之大变,27日成都和平解放,三将军离彭时对龙兴寺僧说:“感谢你们支持起义,取得圆满成功,我们要上报毛主席、朱总司令,特别保护好龙兴寺”。
解放后,龙兴寺庙改为彭县第一中学校园。“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彻底被毁,又因学校连年的改建,原有殿堂房舍除刘、邓、潘三将军起义签字所在地藏经楼外其余都被拆掉,整个寺庙已面目全非。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初步收回了部分庙产,龙兴寺的宗教活动日益兴盛,成为彭县佛教徒和善男信女的重要活动场所。
1989年10月23日,彭县政府把龙兴寺藏经楼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5日,彭州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保护宗教历史文化,发展彭州经济和旅游事业,实行对外开放,专门会同统战部、教育局、民族宗教局、彭县一中、佛教协会等有关领导齐集彭县一中,就有关恢复龙兴寺,搬迁彭县一中举行座谈,会上大家取得共识:恢复龙兴寺,彭县一中的房屋地产权一并归还龙兴寺。彭州市政府于1995年1月18日发出彭府函第4号文件,同意恢复龙兴寺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这个两全其美的举措,既体现了佛教“寺塔一体”的布局,也实现了龙兴寺院完整风貌。
1996年6月,因藏经楼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市政府决定重新修缮。经过1年的精心修建,于1997年6月完工。新修缮后的藏经楼完全保存了原楼的古朴风貌,其神韵依旧,光彩焕发,香火更盛。
更多内容请上:众善寺院建筑http:// charitychinese.com,佛,佛教,佛教音乐,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