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阳寺
地理位置: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北峰山区寿山乡,距市中心19公里
寺院住持:修达法师
占地面积:11000平米
【历史沿革】
林阳寺又称林阳禅寺,在福州市晋安区北峰山区寿山乡,距市中心19公里。寺在瑞峰之麓,据宋《三山志》记载,后唐长兴二年(931年)置,名林洋院。明《闽都记》称为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创建。明初废,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改为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间(1875-1908)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禅师募资重建,称林阳寺。整组建筑群大体仿效鼓山涌泉寺,亦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中轴主体建筑,左右峙立钟鼓两楼。旁村禅堂、僧室、客厅等规模雄伟,当时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寺西有南朝陈永定四年(560年)隐山禅师藏骨塔。
福建林阳寺
寺院简介
林阳寺,古称「林洋院」、「瑞峰院」。据《三山志》记载:后唐长兴二年(九三一年),置林洋院。后晋天福元年(九三六年)创寺。开山祖师是志端禅师。志端,福州人,出家后拜安国弘王舀为师,后开创林阳寺,任住持。明朝初年,林阳寺废驰。明末谢肇浙过寺时赋诗一首描述了它的荒凉景象:丛林一片掩垂藤,败铁生衣石阙崩;夜雨孤村闻断磬,春畦隔水见归僧。山荒荆棘无邻近,岭隔桃枝少客登;寂寞茅茨余四壁,霜风时打佛前灯。明朝末年,大渊法师在这里重建佛堂。清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又予以修复。
寺院历史
明《闽都记》载,万历四十年(一六一二年)重建佛堂。现存的林阳寺系一九一二年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和尚募资重建。整座建筑仿效涌泉寺,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主体建筑。左右峙立钟鼓楼、祖师殿、伽蓝殿、报恩堂、西归堂、地藏王殿、禅堂、念佛堂、齐堂、香积厨、库房、寮房、方丈室、古月院、大悲楼等二十多个殿堂,占地面积一万一千一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七千七百多平方米,规模雄伟,为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寺西有南朝陈永定四年(五六○年)建造的一座石构单层圆形藏骨塔,塔身镌刻「隐山永定辛巳四月小师行津等立」十四字楷书。寺内现在共有佛塔三座,分别是「隐山塔」、「和尚塔」、「报恩塔」,其中塔内供奉佛舍利若干颗,另有碑刻三块,一块为兴寺刘王泉功德碑,二块为玄碑,由福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修达法师
寺院住持
修达法师,1960年出生于福建古田,1985年礼广贤法师为师,在林阳禅寺剃度出家,受具足戒于安徽九华山祗园寺,先后就学于浙江普陀山佛学院和安徽九华山中国佛学院执事进修班,现为福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近几年来,林阳寺在修达法师的带领下对寺院进行较大规模的建设和维修,寺院的面貌焕然是一新。
寺院格局
寺院建筑群坐北朝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上林木葱郁,尚留有数株千年古树;湖边绿草茵茵,碧水映着蓝天。寺院的山门大墙临湖而建,朝东。门柱上有两副对联:“林峰满瑞气青山不老,阳光照大地绿水长流”;“一切诸苦皆消灭,百福妙相具庄严”。
入山门,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中轴,左右峙立钟鼓二楼;东西两侧有伽蓝殿、祖师殿、报恩堂、西归祠、地藏殿、禅堂、斋堂、念佛堂、方丈室、古月塔院、大悲楼、玉佛堂等大小20几间殿堂。
天王殿大门上横匾“林阳禅寺”4个大字,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于1981年巡视林阳寺时所书。大雄宝殿供奉3尊大佛,殿前横匾“大雄宝殿”为清末陈宝琛题写;殿内还有弘一法师书写的“证无上法”横匾,并保存着一口康熙五年(1666年)铸造的大铁钟。法堂位于寺的最高处,堂内藏有清雍正年间刻印的6大橱数千册佛经。钟楼内悬挂的一口要两人合抱的大铜钟,重600千克,铸于康熙年间,民国初年自道山神光寺移下来。
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