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夹山寺又名灵泉禅院,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夹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夹山景区核心景点,距石门县城8公里,寺周围山水环绕,景色秀丽。唐代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善会大和尚获赐领众僧开山建寺。享有“三朝御修”的盛誉,规模宏大有“骑马关山门”之称。至明代,由于兵火连年,殿宇大多毁落,佛事衰退,仅有僧众60余名。到清顺治初年,有奉天玉大和尚驻锡于此,率众僧建寺,使禅关重启,规模远超唐、宋、元时期,扩建有大雄宝殿,大悲殿,经殿、天王殿、韦驼庄、山门、涌花亭、洗墨池、玉玺井、放生池、塔林、紫石碑坊以及钟、鼓楼等,誉称为“楚南名刹”。
地理位置
夹山风景区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城南8公里处,由夹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其境内的夹山寺、闯王陵、碧岩泉等景点组成,总面积3平方公里,是以人文景观为主,融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风景旅游区。
1993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1994年,被林业部确定为全国20家森林公园示范园;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级景区。此前,夹山寺曾于1959、1983年先后2次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湖南省重点宗教活动场所;闯王陵于1996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夹山于1998年被湖南省旅游局评为 ’97湖南省最佳景区(点)。
寺院历史
夹山寺在清初为鼎盛时期,至民国时期,殿厢年久失修加之人为的毁拆,日益衰落。新中国建立前只存三殿一厢,1949年后,又经土地改革,“大跃进”、“文革”期间的拆改,大部分建筑无存,仅存唐建大雄宝殿。该殿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维修,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九脊琉璃,黄瓦屋面,下檐外部不用柱,而用砖墙,翼角起翘,角山墙成45度辐射,自金砖砌至檐柱,高出下檐成弓山墙,为本省其他寺宇中所少见。宝殿殿面阔7间,合27米,进深5间共17米,通高13米,面积459平方米。青石台基,宝柱石栏杆,柱墩多为乳钉鼓形状,内金柱置覆盆柱础(为唐、宋遗物),棱花格扇装修,后檐墙立园门一道,殿前东侧封墙有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重修夹山灵泉功德》碑一方,西侧与之相对立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重修夹山灵泉寺》碑一方,均为楷书阴刻,刚劲有力,两碑上方墙上存有《娱乐图》和《唐僧取经》墨彩壁画2幅。殿内原有佛像20尊和一口宋钟均已毁。两碑上记载该寺兴废和李自成与该寺渊源,原“大雄宝殿”横额,相传即“奉天玉”和尚亲笔所书。清乾隆时,澧州知州何璘,亲巡此地考察,撰有《书李自成传后》一文,论述“奉天玉”和尚即李自成,并对其隐居夹山寺记述其详。
1993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明史学会、湖南省李自成归宿问题研究会先后三次在石门举行李自成归宿问题学术讨论会,通过对夹山收集和出土的文物史料分析考证,使李自成兵败化名奉天玉、禅隐并圆寂于夹山这一历史结论大白于天下。为纪念安息于斯的农民起义领袖,1992年,根据清乾隆澧洲知府何磷所述原貌乃修复重建闯王陵。陵园占地面积30余亩,由纪念馆、陵寝、陵卫、紫石牌坊、神道、明楼、神厨、碑廊、野佛塔等组成。
夹山是誉满东亚的茶禅祖庭。夹山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碧岩泉是煮茶的极品泉水。夹山开山祖师善会讲禅说法品茶,悟出了“茶禅一味”真谛。据中国茶禅学会专家考证,夹山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
夹山自1993年对外开放以来,每年吸引着数十万中外游客,并成功地接待了江泽民、曾庆红、蔚健行、李铁映、钱正英、廖汉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湖南壶瓶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接管夹山旅游经营权后,正朝着把夹山早日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而努力奋斗。
寺院规划
下一步,夹山将以“禅宗、禅隐、禅茶”三禅文化为核心,深度开发“禅”文化特色,建设夹山禅茶文化旅游产业园,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禅茶之都”、“世界茶禅之源”,成为世界茶禅文化溯源地、世界茶禅文化祖庭朝圣地、世界茶禅文化传播地和世界级文化休闲型旅游目的地,融入大湘西旅游圈和大三峡旅游圈,成为长江风光带的一部分。
更多内容请上:众善寺院建筑http:// charitychinese.com,佛,佛教,佛教音乐,经书。你还可以通过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来了解更多的佛教资讯,众善联盟欢迎你的加入。同时你也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来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