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
地理位置:河南洛阳市伊川县水寨镇韦村黑龙沟
【历史沿革】
河南洛阳伊川县千年古刹龙泉寺,据原碑文记载,龙泉寺始建于西晋年间。随着印度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已建成一座规模可观的寺院,迄今约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史记晋武帝(司马炎)在洛阳建都后,志满意得。在他的倡导下,把修建寺院尊崇佛教当成大事去做。龙泉寺因其黑龙沟的自然景观“黑龙泉”而得名。
龙泉寺傍山临水、景色秀丽、钟声悠扬、佛光普照,吸引四方香客到此谒拜。上午9时许,站在龙泉水库大坝上眺望美景,惊奇的发现晨光下的龙泉佛塔映射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此景异常壮观,经考究后称作“龙泉塔影”,亦是伊川八大景之一。
寺院建筑
龙泉寺
南北朝时期的龙泉寺,建造殿宇三十余间,有三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侧配有伽蓝殿,西侧配有祖师殿,寺内建有钟鼓楼,寺前建有密檐式佛塔;寺旁还建有僧侣廊坊和香客施主来宾室等;寺东植有翠竹园,寺西种有牡丹园,轩峻壮丽,殿堂楼阁的龙泉寺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之中。
寺院历史
隋朝末年,唐王李世民随父安邦平天下,曾遭官兵追杀,落难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至今流传。有谁知少林寺因怕官府发难,随将李世民隐匿龙泉寺内历时半年,保全了一代明君日后治理大唐江山。
武则天皇帝(大周)当政期间,三教中佛教被推崇为首教。朝里每年都拨下大批银两修建寺院,使龙泉寺达到了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寺院僧侣最多达八十多人,官府批给寺院耕地九百四十多亩,并拥有寺院附近林木管属权。寺院磨、碾、牲口骡具齐全,仅一口铁锅一次可供500多香客、弟子吃饭。寺院周围古柏参天,绿树成荫;枝头上鸟语花香,溪水傍鹿兔成群,牛羊遍野……。那庄严雄伟的三门,金碧辉煌的殿宇,玲珑别致的佛塔和三门以外从龙头口中喷出的清冽泉水,像一道彩虹飞流直下,蜿蜒曲折流泻远方,仿佛一条五光十色的彩带降福于人间。前来龙泉求取圣水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抬提着一桶桶、一罐罐清冽的泉水从早到晚。此情此景,龙泉寺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盛唐佛教画卷。
龙泉寺远景
龙泉寺因独处幽栖,地接洛阳,坐北向南,冬暖夏凉等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吸引来四方信众。更有六祖慧能之禅学在此发扬光大驰名八方,赢得了十万施主的信赖。
清光绪三年(1877年),豫西大旱,寸草不生。颗粒无收,河塘干涸;平地冒烟,树木枯死;畜生亡绝,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曾流传民谣:“秋旱干,麦未安,人吃人,犬吃犬,大户牛饿死,小户杀吃完,到处立下杀人锅,半死不活往里摁。”其年馑现状,惨不忍睹。就在四邻百姓于水深火热之时,龙泉寺拿出了库存多年的粮食,积攒的香钱赈济灾民,共同度过生活危机。难怪韦村、南申、宋村、上天院、司马沟等村的老年人都说:“光绪年馑,龙泉寺可真是附近人的救命寺啊。”
建国初期,全县尚有八个僧侣。张新芳,法号静真,是龙泉寺最后一名主持。1952年,龙泉寺和其它寺院一样被毁。殿堂原料用于伊川县人民会堂(即原伊川剧院),一方中原名寺从此消失了。
一九八六年,受洛阳白马寺方丈释海法大师和盛春法师的重托,释印善师傅被派驻龙泉寺担当主持。当时的龙泉寺只剩破窑一孔,几乎坍塌。窑内满是积污、灰尘,墙上漆黑一片,墙角和窑顶遍布了蜘蛛罗网。窑洞面积仅20平方米,寺院内除了破砖就是烂瓦,昔日的殿宇辉煌,在残桓断壁及隐约可见的殿基上依稀可寻。野草丛生的寺院前,几只乌鸦在两棵古老的皂角树上悲鸣,使人倍觉荒凉。然释印善师傅不畏艰难,日出而早作,日暮而晚息,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对佛教坚定的信念,积极号召四方信众捐筹资金、粮食、砖瓦、木材等物资,一滴血一滴汗地把寺院重新修建了起来。使龙泉寺初具规模。并请来能工巧匠刻塑佛爷金身,使这座千年古刹重放光彩。
1997年,寺庙搬迁。新建的龙泉寺从规模上看仅次于白马寺,而且寺前高峡出平湖,湖水深度有70余米,湖水清澈,碧波荡漾。
更多内容请上:众善寺院建筑http:// charitychinese.com,佛,佛教,佛教音乐,经书。你还可以通过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来了解更多的佛教资讯,众善联盟欢迎你的加入。同时你也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来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