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波寺
地理位置:福建漳州市东山县铜陵镇码头街
寺院住持:仁锦法师
【历史沿革】
九仙山恩波寺,俗称观音亭。坐落于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风景名胜区九仙山之阳,为东山十大古寺庙之一。1984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仙山恩波寺始建于明正德(1506-1521)年间,由锦衣卫把总陈言倡建。五百年来,九仙山恩波寺先后经明末郑成功部将洪旭、清康熙五十八(1719)年、乾隆十六(1751)年、道光二十五(1898)年等几次重大修葺扩建,至清末明初已形成规模宏伟的大寺庙建筑群。恩波寺初成前座一亭,奉祀南海观音,配祀地藏王。故称观音堂,亦称观音亭。后增建后座大雄宝殿及东西厢房,供奉三宝佛祖,配祀三官大帝和文昌帝君,并于恩波寺左右两侧分别增建苏公祠和卢公祠(后改一粟庵)、灵泉宫(林偕春太史公庙),遂成为东山乃至闽南的佛教重地,神灵香火远播台澎海外。
民国二十九(1940)年恩波寺因破除迷信被废,改为东山县政府公署。1950年东山解放,改为东山县人民政府机关驻地。1956年为驻岛海军机关驻所。文革后期为铜陵镇人民政府驻地。2009年铜陵镇人民政府搬迁另址,恩波寺古刹重光。
大雄宝殿
地藏殿
观音殿
寺院重建
重建恩波寺,乃新时期升平盛世振兴乡邦历史文化的一大善举,海内外胞亲众望所归。恩波寺既废七十有年,虽寺宇古迹犹存,却已面目皆非。重兴恩波寺,面临诸多困难。幸蒙释修量法师率众善不负众望,募捐巨资,一年来做了大量工作。一是聘请名院规划设计蓝图。总体思路是:“修复九仙岩,重建恩波寺”;二是建设规划报请政府审批许可;三是拆迁平整场地。恩波寺于2010年7月31日开土动工,建成后寺庙已初俱规模。
由于恩波寺周遭民居饱受台风侵袭,部分房屋早已废弃,破败不堪,剩余民居也岌岌可危,因此在东山县政府的规划下,恩波寺周围民居将陆续搬迁,恩波寺重新扩建,建成后的恩波寺规模宏大,成为东山县最为宏伟的佛教建筑群。
待拆迁的民居
恩波寺规划鸟瞰效果图
寺院风景
九仙山,又称九仙顶、九仙,亦称水寨大山。其山蔚然秀峭,幽岩曲径,古榕参天,风景绝佳。且人文胜迹荟萃,岩壁洞穴处处留有明清各朝文武将官,高僧名仕的题咏碑刻,是东山岛重要的旅游风景名胜区。九仙山一山雄踞铜海,登高可鸟瞰铜陵城廓万家,驰目可远眺海峡碧波千帆。自古僧道频至,结庐开山,诸刹环绕,成一方人世仙境;历代兵家踞此,安营扎寨,操练水师,为海卫戍防重地。明后期南少林法脉延绵入岛,开山传钵,九仙岩号称少室山,尊为南少林天地会启创抗清复明之海上圣地。
九仙山水操台,历史上为铜山水寨操练周师之指挥台、检阅台。明泰年间(1450-1456),朝廷在九仙山北设置水寨,置把总一员,负责自进门浯屿至诏安梅岭及广东北部一段沿海防务,是当时福建沿海军事要地,配备福船,哨船等46艘,官兵1140名,以防倭寇之患。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福建总兵戚继光奉旨两次率军南下征剿倭寇,入驻铜山;清顺治五年(1648)五月,明延平王郑成功领大队舟师至铜山,侯永历帝旨,以举兵收复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十四日,福建总督姚启圣在铜山送靖海将军施琅出师征台湾,均在此水操台“临海操台阅将兵”。自明清以来,文武官员及文士名人到九仙山题字刻铭,留下摩岩石刻20多处。其中,水操台岩壁上有明万历庚寅年石刻“瑶台仙峤”。
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九仙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上巨石林立,榕树盘根,风光奇秀。游客登上水操台,铜山古城、南门湾、西门澳、水寨大井、古街古厝尽收眼底;苏峰拱秀、鹅颈藏舟、扬帆归澳美景一览无余。
水操台
水操台上风景
住持介绍
释仁锦法师、俗名:左林,安徽省枞阳县人氏,1970年出生,1992年到九华山祇园寺皈依上仁下德大和尚为师,并亲近修持。自幼善根深厚,聪颖过人,时常亲近三宝,承沾法雨之恩。2007年至2010年在新疆乌苏佛山公园在本地众居士护持下自建佛堂清修,期间礼新疆乌市红光山大佛寺上妙下修大和尚为师并剃度。2010年下半年回九华山清源禅寺再次礼请上能下仁大和尚加披,2013年3月在安徽省凤阳县皇家寺院龙兴寺拜上慧下庆大和尚坐下,受具足戒。2014年农历12月在九华山栴檀林受接上慧下深大和尚传法,受承临济正宗九华山第三代传人。
仁锦法师
高僧题匾
仁锦法师2016年1月5日受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礼请,现任东山铜陵码头恩波寺住持,主持恩波寺日常事务弘扬佛法和恢复扩建工作。
恩波寺承载了东山民众的殷殷信仰之情。为精心打造该寺庙的高规格品味,寺院住持曾历尽艰辛,几经周折,获得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为恩波寺两方匾额“恩波寺”和“大雄宝殿”的亲笔题字。这是学诚法师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以来首次为寺庙题匾,学诚法师还鼓励仁锦法师,要大力弘扬佛教文化,认真光复和振兴东山恩波寺,福佑众生,服务社会。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与仁锦法师在北京龙泉寺亲切交谈
学诚法师题匾“恩波寺”
学诚法师题匾“大雄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