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
地理位置:浙江绍兴市新昌县城关镇人民西路117号
寺院住持:传实大和尚
【历史沿革】
大佛寺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城南明街道,始建于东晋。全寺以石窟造像为特色,佛像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立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石弥勒佛,通高16.3米,两膝相距10.6米 。是中国南方仅存的早期石窟造像,被誉为“越国敦煌”。南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赞曰:“不世之宝,无等之业”。
1983年,新昌大佛寺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6年大佛寺被列为浙江省省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大佛寺
寺院历史
据记载,南齐永明四年(486年),僧护见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现,于是发誓要在此岩壁上雕刻弥勒佛大像。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只成造像的面幞,临终前仍发誓“来生再造成此佛”。后来僧淑续凿,但也没有成功。直到梁天监六年(507年),梁建安王肃伟派僧佑主持续凿工程,终于在天监十五年(516年)大功告成。
据《嘉泰会稽志》载,唐会昌五年(845年),石城建瑞像阁三层。唐广明年间(880-881年),寺院毁于战火。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石城寺遭火焚。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钱八千万,起弥勒宝阁三层及殿宇300余间,赐寺名为“瑞像寺”。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奉沼改“瑞像寺”为“宝相寺”。
明洪武年间(1328-1388年)称石佛寺。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毗卢阁,三层五极,高十三丈五尺,改寺名为毗卢阁。后道兵燹,殿堂均毁,唯十丈金身石弥勒佛像独存。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大殿,装裱金容,寺貌变新,称南明寺。清咸丰年间(1831年-1861年),寺院再度被毁,光绪年间(1871-1908年)重建,后称大佛寺。清朝末年,重建五层高阁,重装大佛及罗汉像。
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寺门口立碑,上书“大佛寺”。至此,寺庙改称大佛寺,沿用至今。
2013年,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教价值
大佛寺景观
据史料记载和学者们探讨的结果表明,昙光到新昌石城时,佛教传入中国不过150年,由于多位高僧在此研究与传播佛法,由此在浙东一带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的“六家七宗”。众多高僧与名士在新昌的活动将中国的佛教学研究推向了高潮,并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向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传播与渗透,这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佛教界将新昌大佛寺作为佛教圣地的最主要理由。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人们相信弥勒菩萨佛法无边,能够普度众生,拯救黎民百姓脱离苦海。石弥勒像和千佛造像,揭示了人民饱受战争痛苦的精神世界和渴望社会和谐的强烈愿望,通过具有时代特征造像题材和形式折射了当时的现实生活。以大佛、千佛为代表的新昌宗教文化,是新昌地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
文物价值
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为中国南朝重要龛像遗迹,是丰富的中国石窟寺佛教文化东南传播之终点。
石弥勒像,融天竺风味与民族风格于一体,体现了南朝士大夫信仰与思辨相结合的精神世界,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其一席之地,范文澜先生的《中国史简编》、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及金维诺所作的《中国美术史论述》中都作了记叙。其《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传世至今,是新昌大佛寺大佛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中国石窟南朝宗教、造像及文学的宝贵文献。
千佛岩造像现虽已残损,但仍保持了南朝风貌,是南方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雕凿年代最早的石窟造像,是研究中国南朝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实物例证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被载入《中国百科全书(美术卷)》、《世界美术大全·南北朝卷》。
更多内容请上:众善寺院建筑http:// charitychinese.com,佛,佛教,佛教音乐,经书。你还可以通过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来了解更多的佛教资讯,众善联盟欢迎你的加入。同时你也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来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