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龙寺
地理位置:浙江宁波市象山县林海河东村
【历史沿革】
瑞龙寺以瑞龙山得名,因属禅宗,又称瑞龙禅寺。位于象山县丹城镇东南8公里,旁有河东村。寺东有黄龙山、青龙山,寺西有花龙湾,中为瑞龙(乌龙〕山,此为四龙盘绕。寺后钟灵山腰有老虎洞,其西侧山下有虎浴池。人称瑞龙寺为龙盘虎踞之地,周围胜迹众多,使人留恋忘返。
寺始建于北宋乾德四年(966),初称瑞龙院。开山祖师日蔡,宋初为朝宗禊(在今大锲头村)伐木作闸。这是南庄洋第一道大坝,唐朝所建。此禊为塘坝的最大禊门。它的建成使坝内四百田提早耕种,百姓得益甚大。因此,日蔡禅师深受群众爱戴。寺的规模逐渐扩大,僧众日增。民间盛传:“瑞龙寺的钟,姆龙洞的风”,名声远播,朝野皆闻。北宋熙宁元年(1068),钦赐额“寿圣”。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皇上再赐额“瑞龙广福院”。其时寺田六百零四亩,山地三千亩。
元成宗铁木耳元贞三年——大德十一年(1297—1307)年间,寺众仰高僧昙噩之名,迎自天台国清寺为住持,尊为噩上人。噩上人能诗善文,为当代文学家袁桷、诗人张翥所佩服。明洪武二年(1369),上人以戒行高僧奉召到南京蒋山寺,与寺僧象山人梵琦禅师,共同讲经说法回象山时,赐上人为佛真文懿禅师称号。这称号的含义是:佛学精通、文学道德兼备的大师。由于名寺高曾的影响,瑞龙寺到达兴旺发达时期。当时,殿宇高大,僧舍连接,善男信女来寺进香的人,接连不断,必须敲钟吃饭。象山县地名志载上一首民歌:“瑞龙寺的钟,白鹤庙的功,门前涂的风,南庄人的空。”这首歌点明了当时瑞龙寺的兴旺发达。
民谚:“河东八百兵,瑞龙一千增”。河东钮氏宗谱第四页开始载:“……钮氏的这位太公原来担任明朝边关元帅之职,因为当时崇祯皇帝的皇后钮祜禄氏是元帅的胞妹,这位太公被封为国舅。明朝末年,社会混乱,太公审时度势,为家人安危着想,就交权隐退。离位时带领亲兵随从家属八百多人,从京城暗迁明州(今宁波)沿海,最后安居象山河东。河东紧靠瑞龙寺,相传有一千僧人,太公带来了八百多兵丁驻扎河东。因此就有“河东八百兵,瑞龙一千僧”的民谚。
瑞龙寺远景
明宁波同知李濂曾有诗赞瑞龙寺:
秋入瑞龙山,龙宫岁月闲。
风吹石鳞动,日出海潮还。
贡酒酬莲社,寻僧扣竹关。
无心忆城郭,痛饮白云间。
昙噩之后,明瑞正禅师为正宗第五世,圆寂后,徒传方为其墓刻碑。其残碑尚存河东村抽水机埠内。
瑞龙寺为明朝象山著名十八寺之一。本县昌国邵景尧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殿试进士第二名——榜眼,放为京官。传其以象山十八寺诗向皇上启奏:
宝梵蓬莱到普明,等慈常乐玉泉清。智门伍师祈延寿,护镜仙岩祝保宁。
灵岩福聚祥光现,瑞龙潭底碧波清。永明一进新安定,十八伽蓝保太平。
此诗指明:瑞龙寺山水清秀,潭底碧波荡漾。这对瑞龙寺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瑞龙寺在宋朝有较大发展,元末明初进入辉煌时期。入清之后,寺院渐趋衰败,虽有几度回升,难复早年规模。清嘉庆年间,选举常乐寺广悦和尚为住持,后交其徒德悟掌管,重加修理,创置产业,寺宇遂新。悟死后,徒孙经手,产业卖尽,寺无住僧,殿宇崩坍。
同治年间,邀请常乐寺支古友居瑞龙寺。支古友身无资金,转举敏池和尚住持。敏池出资赎回寺田,修茸殿宇。敏兆即明耀,自幼入瑞龙寺为僧,成长后住持瑞龙、丹城东、西寺及城隍庙。他为人兢兢业业、积蓄渐增,清宣统三年(1911),重修瑞龙寺。
传常十八岁入瑞龙寺,拜明耀为师。他精明干练,善于化缘,自奉节俭,深得师父器重。师父将瑞龙、西寺、城隍庙交他住持。他于民国六年(1917),修理瑞龙寺,重建大雄宝殿〔即现在的念佛堂父传常后去丹城,兼管瑞龙,又委僧住持瑞龙寺日常工作。抗曰战争前期,英权、英主和尚先后居寺。英主原籍山东,曾到本县西周大雷山为僧,习练武术,会拳腿刀枪,随带棍棒,一般盗贼不敢近身。抗战后期,无僧居住,寺院荒废。解放战争时期,吴德、萃成、克岳、达高四僧先后来寺,萃成负责寺院日常工作。
一九五一年土改时,寺院分给百姓居住。四位老僧留寺,列为河东大队五保户。三十年后,寺院仅存大殿,殿周成为河东村的桔园。
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瑞龙寺再度兴起。一九八七年初,护法王小红、郑秀英、张带娣、杨树云等,发起重修瑞龙寺。继而,郑世杰、陈瑞麟、张爱香等,也加入护法队伍。他们带头募捐,并发动各界人士乐助。河东老书记余如训支持他们,开始修理大殿,塑造四尊佛像。
瑞龙寺
寺院简介
瑞龙寺,坐落于象山县城东南郊之一处佳地。背有青龙,瑞龙两山怀抱,山上林丰竹茂,鸟语花香,风景秀美;前临一马平川,可谓交通便利却又闹中处境。历史悠久,据《浙江通志》及《象山县志》所载,寺宇始建于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加赐“寿圣”二字,至南宋绍兴32年(1162年)改赐“瑞龙广福院”额。其时,寺大僧众,庙产丰富,香火鼎盛。境内广传民谣:“瑞龙寺的钟,姆龙洞的风。”
元大德(1297-1307年)中,寺众仰高僧昙噩之名。迎自天台国青寺为住持。尊为噩上人,上人能诗善文名播朝野,曾奉召南京建法会蒋山,讲经说法,并因之而获文懿禅师之称。名刹高僧相得益彰,瑞龙寺益发兴旺。时殿宇崔巍,曾舍栉比,香客终年络绎不绝。曾有云:“河东(寺附近一村名)八百兵,瑞龙一千僧。”昙噩之后,明瑞正禅师为正宗第五世,圆寂后,其徒传方为其墓刻碑,残碑至今尚存。
入清后,瑞龙寺渐趋衰落,虽有几度回升,但难复早年规模。直至清末宣统年间,明耀师入寺为住持,他兢兢业业,四处筹募,积蓄多年,乃重修殿宇,使寺貌得以改观。后其徒象山近世名僧传常和尚再度募卷修葺,终使寺容大变,复兴有望,惜“抗日”、“解放”二战接踵而至,寺运亦随国运而衰,瑞龙又复归荒凉。
解放后,寺貌虽有好转,但总无多大起色,直至改革开放之后,寺运方随国运而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青寺莲德师来寺出任住持,他踏实苦干,领众僧先后建起观音殿及东西斋房客舍,增塑佛像,添加法器。从此,瑞龙又日渐兴盛。1996年,莲德师让贤于其得力助手提觉师,提觉师年富力强,富有创业精神,他善于道场法事,组织大型水路法会,佛事虔诚周全,令施主满意,广为传颂,亦为寺院募捐筹款开拓众门路。近十年来,瑞龙气象巨变,拓宽道路,增建配殿,改建圆通宝殿,请进千手观音大型雕像,尤为大手比者,莫过于将原大雄宝殿移为天王殿,而在原址投资扩建新殿。新殿高十八米,正面树六根蟠龙浮雕石柱,飞檐崇脊,气势恢宏;画梁雕栋,金碧辉煌。
大雄宝殿巍峨耸起,瑞龙千年古刹,佛光重放,其辉煌之日,指日可待矣!
更多内容请上:众善寺院建筑http:// charitychinese.com,佛,佛教,佛教音乐,经书。你还可以通过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来了解更多的佛教资讯,众善联盟欢迎你的加入。同时你也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来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