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东华山上
【历史沿革】
东华寺在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在著名的蕉源水库旁边,它建在著名的东华山上,是江西省有名的古刹。东华寺建有东华古塔、大雄宝殿、地藏殿、真君堂、观音堂、闻经堂、听法堂、斋堂等古建筑群。是著名的佛教和旅游胜地。1995年12月1日,被万安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东华寺大雄宝殿
东华寺历史悠久,是赣东南地区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葛洪(公元284--364年)东华山炼丹,后被临济宗的禅师弟子看中,传入佛教,创建东华寺,属南宗的南岳一系,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后传自北宋楚圆(公元986--1039年)门下,又分为杨岐、黄龙两派,距今也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其讲经宣道、朝课暮诵、道场忏法、无遮斋会、打坐参禅等法事仪轨皆与南宗南岳一系一脉相承。山东东阿鱼山梵呗是东华寺佛事梵呗的滥觞。古老梵语演唱的赞呗,随着经文的翻译与实用,有一个中国化、本土化的艰难历程。笔者在多次深入考察东华寺佛事音乐的基础上,对其梵呗音乐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包括旋法、曲式、调式调性、伴奏法器、乐器及配器手法等音乐形态的研究,亦有宗教学、美学意义上的探讨,本着民族音乐学者"局内人"、"局外人"的观点,对僧迦的宗教观、人生观、美学观等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展示出东华寺佛事音乐的渊源传承、发展革新的历史背景。东华寺如今已成为文化、旅游胜地,正如古代诗人胡枢赞扬它为:"屹立云汉天为笼,缥缈扶桑墙顷红。"
寺内建筑
东华古塔
东华寺有两座舍利塔,它们就坐落在天龙山旧寺庙的遗址上。两座舍利塔均由麻石料砌成,是为安放圆寂和尚遗骨而建的。前塔八角五层,高3.6米,底层为正方形边长1.4米,二层以上为圆形,再上有3个石刻人像,另还有个真人般大的石佛(现已倒地,石刻佛头已离开身子),后塔更为雄伟,八角七层,高8.3米,宽3.08米,底层高2.58米,二层以上为八角形。两塔均为密檐式雕刻石塔呈莲花形;二层有鳌钱石雕;塔基为方石结构;塔身的周边多处有石雕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两塔都有”无边禅师“等石刻文字,后一座塔身上还隐约可见”双溪天龙山,孟秋吉旦“等刻字;塔刹为葫芦形砖石砌成;塔前下方高有祀台。古塔周围参天古木环绕,潺潺溪水长流不息,青竹翠绿,鸟语花香,加上寺前塔下的小盆地,沿途吊脚楼式的山寨,古老的水槽作坊,构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景观。据明清时编修的《吉安府志》和《万安县志》记载:古时有个叫云岩的禅师,初在海山与一高僧共事。一日,其师对他们说:”你们二人应当往江右去传佛,大建道,遇'龙'就停止不要再走了。"江,即长江,江右,即江西。他们上路了,高僧先看见了龙须山,因为"龙",他就住了下来。云岩再往前走,到了万安境内,没有东西吃了,就在一处山中化缘乞食。一次遇见两只乳虎望着他,他躲避时,不小心跌坐在一个穴里,山民们把他弄出来。掘土时看到有块石碑,碑上刻有“东华”二字,云岩禅师情悟出这是天意,于是在这里大兴土木,建起了东华寺。和尚僧人圆寂,寺边自然就会建舍利塔,两座塔上有“云岩禅师”的石刻名字,这就是东华寺的著名禅师云岩禅师。
东华寺观音堂
东华寺观音堂
观音堂位于东华寺后面的小山岗上。建于辽代。曾毁于兵火。公元1122年,金兵攻陷万安,观音堂再次毁于兵火。现存的建筑系顺治8年(公元1651年),在旧址重建,屡加修蕞至今。1996年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堂布局紧凑。结构为砖卷门洞,门额上书 “观音堂”三字。一座戏台,坐南向北,建造于离地8米高的洞口,洞下是古代车马人行之道。戏台与正殿(观音殿)之间的腰墙相隔,进入腰门,左右两侧各有钟鼓楼台和碑廊。正间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悬山式,覆以琉璃瓦。殿内增置抱厦以扩大佛事活动场地。殿内正中有一尊 6米高的石雕观音立像,头饰花冠直达屋顶。观音两侧有2米高的石雕胁侍立像两尊。这些雕像均为金色粉装,系辽代所作。殿内东西两侧伫立着十大明王。壁上还绘有二十四幅画,讲述观音菩萨救难的故事。寺前有三龙琉璃照壁,是万安县唯一的一座双面照壁,为明代遗物。寺西摩崖上镌有三米见方的双钩"佛"字,据考证为辽代遗迹。
更多内容请上:众善寺院建筑http:// charitychinese.com,佛,佛教,佛教音乐,经书。你还可以通过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来了解更多的佛教资讯,众善联盟欢迎你的加入。同时你也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来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