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赣西北山区
【历史沿革】
百丈寺地处江西省修水、铜鼓、宜丰、奉新四县交界的赣西北山区,坐落于国家4A级景区百丈山风景名胜区内,总占地面积约1200亩。是中国佛教禅宗古寺庙之一,“禅林清规”(即“天下清规”)发祥地。最初为“乡导庵”,后因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住持修行改为“百丈寺”。百丈寺东、西、北三面均倚山,寺院卧其中呈“太师椅”之势。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
寺庙简介
唐大历间(766-778),由乡绅甘贞创建,初名为“乡导庵”。当时唐朝极度盛行佛教,倡导因果轮回。佛教为当时“国教”。后延请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住持修行,遂改名为“百丈寺”。怀海到达百丈寺后,勤研佛经,探究禅理,尽改僧尼云游在外,沿门托钵,不事劳作之习,开创农禅并重的实践,强化丛林组织形式,终于在百丈寺为禅宗另立一种规式,撰写了“诏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禅门规式》又称“百丈清规”。从此百丈寺声名大振,香火极盛,四方僧人前来朝圣者络绎不绝,在中外佛教界极负盛名,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之说。大智怀海禅师影响甚大,沩仰、临济、黄龙、杨岐诸宗皆出其下。
唐宣宗登基时御赐“大智寿圣禅寺”匾额。
到南唐,曾迁寺于原寺址的西北面,不久被毁。
宋代元丰年间,又在原址建起寺院。张元尽曾为它写过文章。
大雄宝殿
明清两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北门大殿规模宏伟,院内有凌云亭、师表阁、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物。后来几经兴废,寺院几乎倾塌殆尽,现大雄宝殿与僧寮二栋尚存。大雄宝殿为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修建留下,长10米,宽12米,高4米,是寺院中的正殿。大雄宝殿古朴、端庄,从现存的大雄宝殿可以看出当年百丈寺的规制。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李秀成,率领大军路过奉新,再次焚毁百丈寺,只留有一座大雄宝殿、僧疗。
1949年后,百丈寺仅存大雄宝殿及右侧的两栋客房,殿内正中的如来佛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只留下巨石砌成的佛像座及东侧地藏菩萨座基。改革开放后,百丈寺又重新进行了维修,有大雄宝殿、玉佛殿、三圣殿及伽蓝殿等建筑。
2004年当代佛门泰斗,百岁高龄本焕长老集亿元善款重建百丈寺祖庭。重建工程于2009年9月顺利告竣,寺庙占地1200余亩,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2011年8月31日举行了开光庆典。
寺内景点
天下清规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曾来奉新参观过百丈寺,写下“天下清规”四个大字,勒石置于百丈山西石壁,石质坚硬,石色如铁,正东南一面恰似神工鬼斧削切而成,每字长0.51米,宽0.53米,字迹清晰、完好,石壁在上角竖刻有隶书“碧云”二字,“天下清规”石刻于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百丈寺镇寺之宝。
真源石刻
唐宣宗在百丈寺当沙弥时,到后山凿石引泉,寻找水源,在此发现源头并亲书“真源”二字。
“龙蟠石”,位于百丈寺后山,相传是怀海禅师常在此石上坐禅,因禅门将有真正道行的修行者称为“龙象之才”,从把它称为“龙蟠石”唐宣宗也常在此参禅打坐。
皇娘墓
在百丈山西北处,有一座皇娘墓。相传当年落难时的唐宣宗在百丈寺当沙弥时,遇上清纯秀丽、朴实可爱并给他带来温暖和快乐的村姑。后来唐宣宗回宫即位后下圣旨将村姑接进宫来享受荣华富贵,村姑被迎亲仪仗队吓坏,以为自己犯下滔天大罪,于是跑到后山崖边跳崖而死。唐宣宗得知后悲痛不已,下旨当地县官给村姑修了一座“皇娘墓”。
犀牛潭瀑布
在百丈大雄山上,当年黄檗禅师与唐宣宗在此对诗。黄檗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接道:“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流露出皇者气派,后果然即位。
野狐岩
位于百丈寺后的一块长满苔藓的石头上,上刻有“狐岩”二字,人们常对不甚懂禅道的和尚叫野狐禅,即由此而来。百丈山距县城65公里,山高1200米,俗称百丈。因其高大,气势雄伟,又称大雄山。
长山奇竹
在溜头乡海拔500米的七里长山,有一片面积100多亩奇特的毛竹,是茫茫林海中的一大奇观。这片毛竹林,从幼笋破土始,便东倒西歪,长大成竹后,即为一个或两个“S”型的翘竹,又名“龙竹”。
相传,唐宣宗李忱游百丈时,适经七里,由于山高路陡,行走艰难,便用手攀着竹子上山,竞把竹子攀翘了,自此成了这千古奇观的翘竹。
百丈寺寺内景观
高僧云集
唐、宋、元、明、清都曾有许多高僧在此住持弘法。临济宗鼻祖黄檗禅师,沩仰宗鼻祖灵佑禅师也曾追随怀海大师在百丈寺参禅学佛。唐朝惟政,宋代有道恒、道震、智映、净司;元代有大昕、德辉等;明代有明雪禅师;清代有云堂、德清、石兰等高僧都曾在此住持弘法。
地位影响
明代诗人毛蕴德曾有一首诗这样赞誉百丈山“雄风高百丈,香火镇千秋,名誉魁多士,清规遍九州”。可见百丈清规对全面佛坛影响多大,也奠定了百丈寺禅宗祖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