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寺
地理位置: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
【历史沿革】
寿宁寺,在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西,位于坡度较缓的半山脊中。从台怀腹地远远望去,寿宁寺山门前东侧的鼓楼正好背衬蓝天白云,因楼的四根立柱看不见,好像楼头凌空欲飞。
寿宁寺,原名“霍尔章谷嘎登绕丹郎加泽德岭”。始建于公元850年。先后为黑教和红教,于公元1650年改宗成为康区十三大黄教寺庙之一。曾三度迁址。1973年地震毁坏后迁至此地。瓦龙赤尊·向巴其扎是主持活佛,因其前世登上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经师”宝座,寿宁寺在藏区便名声大振,十世班禅大师和十四达赖分别亲临本寺并宿寺内。现寺庙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有常住僧侣275人,这里是炉霍主要佛事活动场所之一。
寿宁禅寺
寺内景观
大殿,是全寺僧人诵经念佛之地,可容纳两千人,上方正中是住持经师的宝座,在这里大家可以尽情欣赏其独特的建筑结构,铜雕泥塑,四面悬挂的唐卡画等。“唐卡”是藏族绘画之一,源于公元7世纪前。松赞干布时,由于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先后入藏,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到明清,一度发展到高峰,其数量增多,形成不同风格的画派和绘画组织。“唐卡”在寺院起宣传宗教教义。渲染神秘气氛和装饰殿堂的作用,而民间则为房内的供奉之物。在藏族文化中“唐卡”绘画被誉为一支奇葩,而珍藏在寿宁寺的“二圣六庄严”、“极乐净土”等唐卡珍品,是享誉全藏区的十六世纪炉霍绘画大师朗卡杰所作。据说,朗卡杰得到莲花生大师的点化,能在半面碗豆上很神奇地刻画出释迦牟尼佛及十六尊罗汉,人们尊他为“朗卡杰”,意为“天之饰物”。他的一部分作品至今保存在拉萨布达拉宫。其传承弟子也以高超的画技名扬海内外。这里悬挂的《上师供养资粮田》、《宗咯巴师徒三尊》、《白度母》等唐卡画就是大师的传延弟子之一、本地著名的农民画家章谷达瓦的作品。他们师徒两人所画的唐卡均构图严谨,笔力精细,色彩华丽,颜料配方独特,出神入化,堪称寿灵寺一绝。请朋友们再看看这殿内雕梁画栋,凹凸呈现的各种浮雕栩栩如生,这一根根高大的方柱,既是整个建筑的支撑,又是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这些铜雕泥塑像也散发着远古的印迹,在这儿大家可以发现藏民族世代对美的独特感受,借助他们精湛的技艺,创造出了他们体现审美标准的艺术形象。
佛殿,藏语称“觉康”。左边的高大泥塑像分别是金刚手、普贤菩萨、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右边的塑像分别是文殊菩萨、地藏王、虚空藏和各护法神。正中宝座上高供的是释迦牟尼金身像,胸饰镶嵌了九眼石、珊瑚等各式珠宝。法像庄严、宁静、祥和,此像根据文成公主存放于大昭寺的佛像铸造。于1994年,从尼泊尔迎请至此。这些燃着的巨型酥油供灯,可证明这儿是寿宁寺之精华所在。请上二楼参观。
藏经阁,主要收藏的是佛教经典《甘珠儿《丹珠儿》等,《甘珠儿》是指译成藏文的佛的一切教诫。释迦牟尼佛宣传佛法时,仅是口授身传,当时并未用文字记载下来。佛陀圆寂后,他的弟子为了防止这位祖师的教诲散失或被人伪造篡改,便以集体忆通和讨论的方式收集佛陀的言行,形成了佛教的经典。佛经《甘珠儿》有103本、《丹珠儿》207本。《丹珠儿》是对《甘珠儿》的诠释。三楼文殊殿内,中间供奉的是文珠菩萨,此殿内的所有塑像、雕刻、绘画、设计均出一人之手。此人经通五明学,是寿宁寺领经师降拥大师,壁柜上那些金身佛像也是他珍藏多年,待寺庙建成后无偿捐献的,他为整个寺庙建筑的规划和建设耗尽了心血,是寿宁寺的功臣,可惜已圆寂。右边供奉的是他的灵塔,塔内放有大师的舍利。灵塔殿内,这些大大小小的灵塔是该寺历代活佛、格西的灵塔,塔内放有舍利。塔身用白银铸造并嵌有各种宝珠。好了,我们下楼从左绕大殿去到弥勒殿参观。
弥勒像,足足有10米高,是用红铜铸造后,镀上了一层黄金。大家可以从底楼随梯到二楼,仔细参加佛身各部的细节,佛体内的装藏有数千册经典和各种宝物,“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为“慈氏”,在藏语中称向巴佛,佛教传说他是译佛预言的未来佛。弥勒原出生于印度婆罗门家庭,后成为佛陀的弟子。要在译迦寂天经过天上四千岁,相当于人间的五十亿七千万年之后小能下生人间,在华树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弘扬佛法,还正在兜率天宫中待命。喇嘛庙一般都要供弥勒,而且是巨型的。弥勒殿右侧是藏经楼,各种经典供僧人、信徒阅读。
寿宁寺
寺庙传说
寿宁寺创建于北齐,以后各代屡修。现存寺庙建筑有钟鼓楼、六角亭、中殿、后殿和僧舍等三十多间,占地九千八百平方米。寺内有元代碑记和清康熙年间碑记。据《清凉山志》载:寿宁寺“古名王子焚身寺。高齐第三子,自识宿命,厌尘劳,于此燃身。供圣,菩萨现形火光中。内侍刘谦之回奏,帝悼之,敕建寺焉。唐普雨大师,奏昭宗重修,拨州田百顷,充常住费。宋景德初。敕改建曰寿宁”。发生在这里的“王子焚身”的故事,在人们中间广泛流传。据说,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高洋的第三子,连年带兵打仗,后来负伤。他看到战乱带来的灾难,意识到自己犯有罪过,从此厌恶宫廷世事。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他得了重病,几番医治都不见效,便来到五台山。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位老人,指责他求圣少劳,而且倦怠。加上病入膏肓,无法医治,王子就在这山脊较平缓的地带,占燃干柴,举身赴火,以焚身来超渡自己。就在焚身的火光中,菩萨现形。这就是后人所谓的“燃身现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