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寺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少林路东岳山
寺院住持:常定法师
【历史沿革】
南少林寺,即泉州少林寺,全称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是相对于河南的少林寺而言,相传是中国南方武术之发源地,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历史上的泉州南少林寺是一个庞大建筑群,共有十三进落,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伊斯兰墓地。现存的东禅少林寺仅是泉州少林寺的一小部分。1992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历史
泉州少林寺,又名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泉州南少林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经历几度兴废,史迹犹存。
少林寺天王殿
据历史记载,中国的少林寺,差不多有10处之多。最有名的当属河南登封少林寺,建寺最早、影响最大。其次是福建省泉州市东门外的泉州东禅少林寺。在中国武术发展中的贡献,也以这二者为最,传奇故事颇多。福建泉州东禅少林寺,相传为唐初嵩山少林寺武僧智空入闽所建,址在清源山之东岳山麓,一向为我国南禅及南少林武术之中心,声名远播。
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历经三废三兴。
据清代《西山杂志》记载,唐天佑元年(公元907年),“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诏修;
南宋景炎元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千僧抗元,少林寺再次被毁;
明洪武十年,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
明代,泉州抗倭名将俞大猷回传少林剑技棍法到嵩山少林寺;
清乾隆二十八年,泉州少林寺因反清复明第三次被毁,火烧少林寺之后,少林寺和尚至善法师避祸民间,继续招收少林弟子,反清复明。部分武僧逃入德化避难。
乾隆年间,一代武林宗师洪熙官进了泉州少林寺,拜至善禅师为师,继续发展南少林拳。后来他在广东佛山习武、开馆授徒,培养出了南少林拳王黄飞鸿,后又由黄飞鸿弟子传至香港,并远播东南亚及美国等地。
1992年10月在原址重建,至1997年成大雄宝殿、五观堂及僧舍。2002年开始在大雄宝殿正前方复建天王殿。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四次重建。
2004年,金庸大侠泉州之旅,为少林寺题下了:“少林武功,源远流长,传来南方,光大发扬”十六字,随后的金庸新版武侠小说里的南少林皆定改为泉州南少林。
少林精神
少林寺五观堂
南北少林一脉相承属于同宗同源,其精神风貌基本类同。南北少林寺都历经劫难,当今很多学者都在拷问少林寺几经劫难,长兴不衰,及至今日风靡全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少林弟子千古传承的少林精神。什么是少林精神?少林精神事实上就是少林寺流传千古的《门风堂规》:
口述:素喜法师 整理:德政禅师
南拳北腿少林棍,卫国保寺健自身;
崇禅尚武少林人,爱国护教少林魂;
不争和合少林心,止恶扬善少林根;
以德服人消贪瞋,后发制人少林门。
孝顺师僧父母亲,守法持戒遵祖训;
农禅立寺为根本,医禅济世救穷困;
慈悲为怀尽施舍,放下名利不是贫;
武医为媒弘佛法,少林弟子正精神。
更多内容请上: